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信息
沽源县:理论宣讲接地气入人心
发表时间:2023-11-01 10:54:00 来源:河北日报

  

7月18日,张家口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微宣讲”基层巡讲活动暨“声韵沽源”基层宣讲工作队宣讲员聘任仪式举行。此次聘任的宣讲员是在全县各单位、各领域中遴选出的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演讲能力强的宣讲骨干,他们将深入到田间地头、公园广场、农家炕头、生产一线,将党的声音传到沽源每个角落,切实把“声韵沽源”宣讲品牌办实、办好。梁志刚摄

  

  6月29日,“声韵沽源”基层宣讲工作队深入沽源县黄盖淖镇黄盖淖村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宣讲活动,村民们自带小板凳、马扎,三五十人围坐在志愿者身边聚精会神地听课,宣讲志愿者通过面对面讲政策、聊发展,将宣讲内容精细化、通俗化,让宣讲活动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更有温度。梁志刚摄

  

  5月11日,沽源县宣讲小分队在高山堡乡天兴元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宣讲,群众就关心的低保政策、医疗报销等实际问题与宣讲员进行交流,宣讲现场氛围热烈。梁志刚摄

  实施品牌引领 助力基层宣讲

  近日,在沽源县白土窑乡东一棵村文化广场,县基层宣讲工作队成员、乡宣传委员周昊华以“永远跟党走、乡村更美好”为主题,向党员和群众深情述说党的好政策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这也是沽源县做好“声韵沽源”理论宣讲品牌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沽源县深入实施宣讲品牌引领工程,擦亮“声韵沽源”理论宣讲名片,按照时间节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省市县决策部署相结合,开展系列主题宣讲活动1500余场次,受众6万多人次,进一步加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宣讲成效。

  全县打造了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巾帼、“五老”等10余支品牌化宣讲队伍,依托“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平台,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同时紧盯群众需求开展分层分类的“精准滴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党的声音。此外,该县还创新多种宣讲形式,宣讲员用亲切“家常话”讲新政策,群众畅所欲言谈体会,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梁志刚、杨晓璐)

  创新“宣讲+”模式 让理论宣讲“活”起来

  近日,在沽源县高山堡乡元房子村委会广场,元房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志愿者乔淑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政策传达给基层群众。

  今年以来,沽源县积极探索“宣讲+”模式,努力擦亮“声韵沽源”理论宣讲名片。“宣讲+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动员道德模范、致富能手、退休老干部等,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宣讲;“宣讲+文艺”,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群众性文化活动,将党的方针政策、红色历史文化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宣讲+政策”,组织理论宣讲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结合群众关切,解读耕地保护、种粮补贴、农牧业科技等政策,讲解网络安全、防范电信诈骗等知识,让宣讲走“新”更走“心”。

  (梁志刚、杨晓璐)

  “读报员”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

  “这几年靠着好政策,咱们村大力发展土豆种植和畜牧养殖,村民们的生活环境美了,腰包鼓了,咱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近日,沽源县丰源店乡宣传委员王伟婷穿上写着“志愿服务”的红马甲,拿上报纸,走进村民高志远的家。炕头上,王伟婷用近年来村子的发展变化做引子,把党的好政策讲给老人听。

  连日来,沽源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建“读报员”志愿者服务队,走村串户,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读党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送上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确保家家户户不漏学、不掉队,让理论宣讲全覆盖、接地气、入民心。

  在开展宣讲活动同时,该县整合2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15支乡镇志愿服务队和村级志愿服务队的资源力量,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形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用具体行动让党的好政策在基层走深走实,把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梁志刚、杨晓璐)

  送学上门全覆盖 入户走访暖人心

  为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确保理论学习“不漏学、不掉队”,连日来,在沽源县小河子乡,驻村工作队、下乡宣讲干部、包片领导、包村干部结伴走进各村党员活动室、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采取“送学上门”的宣讲形式,面对面给群众认真解读乡村振兴和惠农政策,使一系列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如春雨般滋润百姓的心田。

  今年以来,沽源县充分发挥板凳会、庭院会、田间会等特色宣讲队伍优势,深入群众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讲活动,把宣讲主阵地从会场、报告厅搬到田间地头、公园广场、农家炕头、生产一线,把政策解读与群众身边生产生活变化结合在一起,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

  (梁志刚、杨晓璐)

  劳模工匠宣讲团进企激励职工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号召广大职工群众向先进看齐,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近日,沽源县总工会深入河北兴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劳模宣讲进企业活动,30余名职工到场聆听。

  宣讲会上,劳动模范围绕自身工作、亲身经历、成长故事、奋斗历程,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事例,讲述了自己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争创一流的典型事迹,打动了在场的企业职工。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还就大家关心的惠企政策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互动式宣讲,激发起大家强烈的学习热情。通过劳模入企宣讲活动,激励广大职工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劳动者。

  (杨晓璐、张元元)

  送技下乡宣讲 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沽源县吸纳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宣讲队伍,把“理论+农技”宣讲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用“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语言,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村种养业的发展,为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注入活力。

  沽源县闪电河乡携手张家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根据当地村民需求,联合开展“农业研究员送‘技’下乡”宣讲活动,现场为农民朋友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推广耐寒耐盐碱的优良品种。农业研究员走进田间地头,对当前蔬菜生长形势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生长期的蔬菜做出了针对性问题剖析和解答,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加强田间管理,深受群众欢迎。“我种了这么多年的菜,没想到用个化肥、农药还有这么多的说法。今后我一定要多学习理论知识,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水平的职业农民。”种植户孙志斌感慨地说。(杨晓璐、温润冬)

  优化营商环境理论政策宣讲受欢迎

  欢快热烈的歌舞、风趣幽默的小品、扣人心弦的快板……连日来,沽源县优化营商环境基层宣讲活动进乡村、入企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方式,将该县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法规送进千家万户,助力营商环境服务质量提升,受到了广泛欢迎。

  该县选择人口聚集的中心街道作为活动的主阵地,搭建政策宣讲平台,采取舞台艺术作品和主持人串词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基层群众大力宣讲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广大群众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认识,汇聚社会各方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关注。同时,活动围绕该县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着力宣传各项涉企优惠和便民措施、重大举措,助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据了解,在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基层宣讲活动的同时,该县还充分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以及社会宣传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全方位、多层次、高频率、立体式宣传该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改革举措及亮点成效,优化营商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梁志刚、杨晓璐)

  开展“讲好党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宣讲活动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连日来,沽源县“声韵沽源”基层宣讲工作队,走进校园、农村、社区,持续开展“讲好党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宣讲活动,从英雄的故事中汲取奋斗向前的力量和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我的经历就是一种回忆,宣传英雄、弘扬军魂,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讲活动现场,老兵张茂忠用真挚、简洁朴实的语言为大家讲述艰苦的战场生活和惨烈的战斗过程。讲到战友壮烈牺牲的情景时,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质朴的语言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极大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宣讲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成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一代真切地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战斗英雄的崇高品格,也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红色种子,激发爱国情怀。

  (梁志刚、杨晓璐)

  社区网格员“红板凳”宣讲润人心

  近期,在沽源县白河路社区英郡玫瑰园小区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红板凳课堂”开讲了。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七八张小板凳,一张小方桌,社区干部、党员群众围成一圈,这是沽源县扎实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讲、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方法。

  “这是一支成立于今年3月份的‘年轻队伍’,成员包括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等21人。”白河路社区负责人杜婷婷介绍,“红板凳课堂”不仅是理论宣讲的课堂,还是居民们的“议事会”。“课堂”上设置“你问我答”环节,畅通居民群众意见建议收集渠道。

  据悉,自“红板凳课堂”活动开展以来,白河路社区共组织党的各类惠民政策宣讲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120余份,覆盖群众2240余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10余件,调处邻里矛盾纠纷20余件,群众满意率100%。

  下一步,沽源县将在各网格持续推进“红板凳”活动,通过多层次、全覆盖、接地气的小课堂,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杨晓璐、刘晓玲)



责任编辑: 吴 迪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